黃筌 五代 《寫生珍禽圖》
中國畫流派之一。為五代花鳥畫派的一支,代表畫家黃筌。黃居西蜀畫院統(tǒng)治地位, 入宋后,畫風延續(xù)將近一百年,當時花鳥畫無不以“黃家體制為準”。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論黃、徐體異”時說:“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并指出黃派之畫多寫禁中珍禽瑞鳥,花怪石,用筆工整,設色堂皇。此派畫法,以細挺的墨線鉤出輪廓,然后填彩,即所謂“鉤填法”。后人評為“鉤勒填彩 旨趣濃艷”。
黃筌(約903-965)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五代·后蜀〕字要叔,成都(今屬四川)人。歷仕前蜀、后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早以工畫得名,擅花鳥,師刁光胤、滕昌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學李昪,人物龍水學孫位,鶴師薛稷擷諸家之萃,脫去格律而自成一派。所畫禽鳥造型正確,骨肉兼?zhèn)?,形象豐滿,賦色濃麗,鉤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似輕色染成,謂之“寫生”。與江南徐熙并稱“黃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鳥畫兩大主要流派。黃筌多畫宮中異卉珍禽,徐熙多寫汀花水鳥,故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諺,據(jù)《夢溪筆談》說:“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精細,幾不見墨跡,但以五彩布成,謂之寫生。”對后世花鳥畫影響極大。又因黃筌及其子居居寶、居采,弟惟亮等畫格調富麗,遂成為北宋初翰林圖畫院優(yōu)劣取舍標準,被稱為“院體”。畫跡有《桃花雛雀圖》《海棠鵓鴿圖》等349件,著錄于《宣和畫譜》。
傳世作品有《寫生珍禽圖》卷,絹本,設色,縱41.5厘米,橫70厘米,用筆嚴謹、清練,設色華麗,形象刻畫生動逼真,不愧為稀世珍寶,有“付子居寶習”五字填款,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雪竹文禽圖》冊頁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子居實、居寶、居山皆善花鳥,傳其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