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4月19日電 記者手記|“隔世的作品依然令人觸動”——中國昆曲在日本校園引發(fā)審美共鳴
新華社記者李子越 欣芷如
舞臺中央,一桌一椅,燈光靜靜灑落。沒有華麗布景,沒有復雜道具,演員唱腔悠長,婉轉曲調令人陶醉。
18日晚,上海昆劇團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出昆曲《牡丹亭》中的經典選段。現(xiàn)場座無虛席,許多觀眾慕名而來,希望一睹這綿延約六百年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風采。
4月18日,上海昆劇團的演員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演出昆曲《牡丹亭》中的經典選段。新華社發(fā)(受訪者供圖)
早稻田大學教授平林宣和長期從事中國戲劇史研究。在他看來,昆曲是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最“雅致”的劇種之一?!敖陙碇袊碾娨晞?、動漫、游戲等文化產品在日本越來越受到歡迎,其中也涉及到昆曲等傳統(tǒng)藝術。據(jù)我了解,今天有觀眾是因為在這些內容中接觸過昆曲,才特意前來觀看演出?!?/p>
坐在前排的日本觀眾原澤未來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很喜歡中國文化,經??匆恍┲袊耙曌髌罚@是她第三次現(xiàn)場觀看《牡丹亭》,“我之前就通過影視作品了解過劇情內容,所以基本沒有理解障礙”。
演出過程中,臺下觀眾安靜入神。演出結束,掌聲響起,經久不息。散場期間,幾名觀眾在座位上交流起觀后感,其中一名來自韓國的留學生樸成恩說:“舞臺上的角色和樂器構成都很簡約,這更凸顯出演員的技藝,讓人不由自主地贊嘆。”樸成恩告訴記者,自己過去很少主動接觸傳統(tǒng)藝術,但看過昆曲后,“發(fā)現(xiàn)這些隔世的作品很有意思,能帶來情感上的觸動”。
4月18日,上海昆劇團的演員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演出昆曲《牡丹亭》中的經典選段。新華社發(fā)(受訪者供圖)
日本學生瀧澤美帆在觀看演出后說:“原以為會很難理解,但是看著杜麗娘的動作,聽著她的唱腔,再加上字幕的幫助,我漸漸讀懂了這個愛情故事。沒想到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我依然會沉浸于這樣的緩慢節(jié)奏中。”
來自觀眾的共鳴也被臺上的演員所感知。本場飾演杜麗娘的演員韓宜珈告訴記者,臺下觀眾專注的眼神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盡管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但藝術是相通的,尤其是昆曲這種融合唱腔與舞蹈的表演形式,通過身段和音樂,觀眾依然能夠理解劇情、體會情感?!?/p>
4月18日,上海昆劇團的演員在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演出昆曲《牡丹亭》中的經典選段。新華社發(fā)(受訪者供圖)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上海昆劇團演員吳雙告訴記者:“東方傳統(tǒng)藝術往往追求一種舒緩、細膩、優(yōu)美的節(jié)奏和表達方式。中國的昆曲如此,日本的能樂、歌舞伎也是如此。”他認為,藝術之美不在于語言是否相通,而在于能否打動人心,“觀眾或許一開始只是好奇,但慢慢地會被打動,開始理解和接受,最終在不同文化里找到美與美之間的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