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南縣金絲峽鎮(zhèn)姚樓小學教師李軍
和學生一起打掃衛(wèi)生,培養(yǎng)感情。
耐心輔導
本報記者 胡 蝶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從我手里經(jīng)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教育的反差效應告訴我們,學校里的每個學生,都具有可塑性。
“作為一名班主任,不能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應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商南縣金絲峽鎮(zhèn)姚樓小學教師李軍深有感觸地說。
以情育人 情理交融
在李軍的心里,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他從小就對這一職業(yè)充滿期待,希望長大后能夠教書育人。2002年李軍大學畢業(yè)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在偏遠的山區(qū)從事教育工作,一轉眼已經(jīng)20個年頭了。在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有了這樣一種體會:有時老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抹微笑,就能在不經(jīng)意間與學生建立良好的親和關系,達到心靈的溝通,獲得學生的信任,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工作酸甜苦辣俱全,更多的是享受著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快樂。不當班主任就永遠體會不到當老師的職業(yè)幸福感。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李軍始終是這樣想的:“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2002年,李軍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商南縣十里坪鎮(zhèn)黑溝小學任教。走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土操場和幾排土房子,教室是泥土地,課桌都放不穩(wěn),宿舍是木板床通鋪,窗戶是紙糊的??粗?00多個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學習和生活,他心里五味雜陳,便主動請纓帶五年級兩個班的語文,兼任五(1)班班主任。上課時,通過分組教學、餐桌式教學等各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外,他和孩子們一起打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和他們一起下跳棋、做游戲,把他們當朋友,和他們交心。學生慢慢地和他親近了,課堂上聽課更加認真,成績也在一天天進步。
孩子們小,在學校住不習慣,他就天天晚上陪他們在教室搞各種活動,舉行演講比賽、讀書比賽,表演文藝節(jié)目、做游戲、猜謎語,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適應學校生活。
班上大多數(shù)學生是住宿生,每天三頓飯都是糊湯。有一名女生高某某,家里條件特別差,父親重度殘疾,沒有母親。聽說她經(jīng)常連糊湯都吃不飽,李軍就天天把自己在教師灶打的飯,分一半給這位女生。
農(nóng)村學校條件差,只有教師灶房有一個鍋爐,李軍每天三頓飯都拿著保溫壺去打一壺開水。其實他一個人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一大半開水他都讓學生拿到宿舍去用了,讓他們用熱水洗頭、洗腳、刷牙、洗臉,不讓他們喝涼水。他跟學生說:“我辦公室門不關,你們渴了就到我辦公室倒水喝,不管我在與不在都一樣。”
男生周某是孤兒,身體不好,缺營養(yǎng),經(jīng)常感冒,每次生病都扛著。李軍就到村衛(wèi)生室給他買藥,送到宿舍看著他喝下去,給他蓋好被子,并叮囑同一宿舍的同學都要關心、照顧這位同學,時刻注意他的病情,有情況趕緊找老師。
就這樣,李軍和班里的學生打成一片,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成績突飛猛進,一年下來,班上42名學生語文期末考試全部及格,26人優(yōu)秀,這是之前從來沒有過的“盛事”。
2003年開學,家長們找到校長,都要讓李軍繼續(xù)帶六年級班主任,還有其他班的孩子要到他班里來,班上的學生一下子增加到50多個,校長還讓他管學校的財務和后勤工作。任務更重了,但李軍在管理班級和學生方面,從來沒有放松過一絲一毫。
李軍知道,大山里的孩子生活條件差,見識有限,為了拓寬孩子們的視野,他想盡各種辦法。學校的少先隊活動室里面有一套功放設備,好久沒用了,他周末不回家,自己動手把它修好,找來磁帶,學生放學后,給他們播放歌曲活躍校園的氣氛,校園里就有了廣播。孩子們開心起來,沒事總喜歡聚在喇叭下聽歌。當他發(fā)現(xiàn)孩子們喜歡聽校園廣播后,便組織孩子們寫通訊稿、寫作文,一字一詞地給他們修改,培養(yǎng)小主持人,把孩子們的作品在校園廣播里播出。
由于他還兼管學校的后勤和財務,所以工作特別忙。有時候需要出差,他都利用午休和下午時間,把班上的事情安排好再走。出差路上,他心里想的還是班里的學生,總是急匆匆的。有一次出差遇上修路,而他急著趕回學校,就抄了個便道,沒想到路基不穩(wěn),連車帶人摔到河里,摩托車壓在他身上。最后,他被修路的工人救起來,胳膊和腿都受了傷。
“嚴”字當頭 “愛”字為首
班級管理工作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中的重頭戲。而班級日常管理工作的老大難,就是對學困生的教育和管理。
學困生的出現(xiàn),主要是因為家庭環(huán)境、學習生活習慣及周邊人際交往影響等諸多因素。對于這些學生,李軍采取分門別類、對癥下藥、因人而異的辦法,逐個幫扶,以期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李軍認為,要針對學困生的癥結所在,在“嚴”與“愛”之間把握好批評的方法和技巧,盡可能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學困生的心靈深處同樣蘊藏著奮發(fā)進取的心理需要,他們也渴望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不同之處。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學困生的“閃光點”出現(xiàn),而是要主動地捕捉或創(chuàng)設條件,誘發(fā)他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哪怕只是閃電般的一個瞬間,往往就是學困生轉化的最佳時機。
李軍在趙川中學當初中班主任時,班里有一名女同學,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因病去世,為了能給孩子一個好一點的生活環(huán)境,爸爸組成了新的家庭。面對爸爸的“變心”,這個孩子不理解,特別反對,想方設法地與繼母對著干。在學校里,她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同學關系不好,常因小事發(fā)火,有時甚至故意給班干部出難題,在不喜歡的課堂上惡作劇。為了感化、幫助她,李軍多次找她談話,做思想工作,從方方面面關心她,用事實證明學會寬容的重要性。她生病了,李軍幫助她住院治療,并結算醫(yī)藥費;發(fā)現(xiàn)她有羽毛球的愛好后,李軍及時給予肯定,并鼓勵她代表班級參加學校的球類運動會。李軍甚至“故意”安排一些好事給她做,把一些管理班級的事情交給她,給她創(chuàng)造充分發(fā)揮自己特長和潛能的鍛煉機會,幫助她重樹信心,引導她學會與人相處,鼓勵她融入集體,并要求班干部和同學們不計前嫌主動幫助她、關心她、團結她,終于使她的性情有了極大轉變,樹立了生活的信心,逐步融入了班集體。
對所有學生,李軍都嚴愛相濟,批評時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有一段時間,班上一位男同學老是上課打瞌睡,李軍覺得比較奇怪,就多次找他談話,詢問相關情況,可他只說最近學得有點累。緊接著,李軍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情況:鄰班的一個女生到李軍班上來得比較勤,而且還躲著李軍。發(fā)現(xiàn)了兩人的交往之后,李軍沒有當面制止,而是私下找這位男同學談心,告訴他青少年時期是長知識長身體的黃金時期,很多看法和想法都不成熟,等將來有了立足社會的本領,才適合考慮這些問題;人不可能一輩子不做錯事,人生關鍵時只有幾步,不能讓同樣的錯誤重犯。這位男同學含著眼淚,不住地點頭。無需太多的語言,老師給予他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從那以后,這個孩子上課再也不打瞌睡了。
教育脫貧既是職責所在也是使命擔當
2018年,李軍調(diào)到金絲峽鎮(zhèn)姚樓小學任教。3年多來,他堅守在農(nóng)村教學點,還擔任班主任。這幾年恰逢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班主任,他走遍金絲峽鎮(zhèn)姚樓村11個村民小組。班上22名建檔立卡戶學生,他每一戶至少上門6次,每一戶在哪一個村民小組,家里是什么情況,他都了如指掌。他深入農(nóng)戶宣講國家教育惠民政策、宣傳黨的教育扶貧方針、協(xié)助建檔立卡戶申請義務教育“兩免一補一計劃”,確保建檔立卡戶在國家惠民政策范圍內(nèi)應享盡享,足額落實到位;和同事利用周末、節(jié)假日深入農(nóng)戶了解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幫助他們出謀劃策,同他們一起謀劃脫貧攻堅的致富門路;對學生開展學業(yè)輔導和心理輔導達1000多人次,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攔路虎,鼓勵他們戰(zhàn)勝眼前的困難,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難。
李軍所帶的班上,有兩名建檔立卡戶孩子是孤兒。李軍特別同情他們的境遇,主動聯(lián)系幫扶這兩名學生家庭,堅持每月家訪一次,給他們的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幫助他們一起出謀劃策,聯(lián)系縣、鎮(zhèn)、村等幫扶部門,給他們送來豬仔、布爾山羊等,讓他們通過養(yǎng)殖業(yè)增加家庭經(jīng)濟收入,同時鼓勵他們種植茶葉、連翹、紅薯等經(jīng)濟作物。在學校,他經(jīng)常利用課外時間給這兩名學生進行課業(yè)輔導和心理疏導,兩名學生在他的幫助下成績有了大幅上升,孩子的爺爺、奶奶每次見到他,總是拉著他的手說:“李老師,得虧你來到姚樓啊,孩子在你的輔導下成績進步很大,回家也懂事多了,聽話多了,現(xiàn)在我家的豬仔、布爾山羊啥的每年也能貼補家用了,謝謝你!”聽到這些話,他總是簡單回應一句:“這都是應該的,你們不要客氣,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盡管開口,我一定會盡力幫忙。”
李軍還通過各種渠道,對這兩名學生進行幫助。三年來,他利用江蘇溧水縣對口支援商南脫貧攻堅對口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qū)教育脫貧攻堅對口支援商南等機會,積極申請慈善和公益資助,先后為這兩名學生申請資助金4000元,還發(fā)動社會愛心人士為他們捐贈圖書、書包、衣服、鞋子等生活物品。盡管這兩名孩子沒有父母,但是他們在學校用的是新書包,穿的是新衣服、新鞋子,學習用品也是最好的。每次看到這兩名學生衣食無憂、快快樂樂地學習和生活,李軍就打心眼里感到欣慰。
三年來,李軍基本上只能周末回家一次。有時候因為工作的原因,周末也不能回家,他就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地宣傳教育惠民政策,讓老百姓理解“兩不愁三保障”的意義,知道“兩免一補一計劃”的具體內(nèi)容,不僅讓他們享受到黨和國家脫貧攻堅的相關優(yōu)惠政策,還要讓老百姓知道自己享受到了哪些政策,學會感恩黨、感恩國家、感恩社會,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從而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多少次下鄉(xiāng)家訪的途中,大雨滂沱,他騎著摩托車穿梭在鄉(xiāng)間小道上,衣服全部濕透;冬天因為積雪,有些地方道路濕滑,他只能推著摩托車艱難地前行。每當他回到學校,早已是千家萬戶入睡的時候,但他還要備課、批改作業(yè)……
擔任班主任工作,最能體會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神圣和偉大。從事農(nóng)村學校教育的老師是最苦和最累的,而村級教學點教師工作的苦和累,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根本無法想象;沒有當過班主任的老師,更是體會不到班主任工作的艱辛。每天清晨,班主任要第一個站在校園門口迎接學生到校,手把手指導學生打掃衛(wèi)生,下午在大門口安安全全把學生交到家長手中,同時還要統(tǒng)籌安排好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送走學生,再回到辦公室伏案備課、批改作業(yè)。在李軍的作息時間安排里,晚上10點之前都是在辦公室度過的。天氣炎熱的夏季,他常常在辦公室地上鋪一張席子和衣而睡,第二天清晨醒來,依然激情滿懷,像打了雞血一樣投入到日復一日緊張而忙碌的工作中去。生活累、班主任工作累,但他無怨無悔。
教育雖無痕,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潤物雖無聲,但能“于無聲處聽驚雷”。當老師、當班主任要通過喚醒、引導、鼓舞等方式來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為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和幸福負責。李軍的同事劉玉這樣評價他:“李老師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學生上心,教學成績在我們學校數(shù)一數(shù)二,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