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程云碩士畢業(yè),進入當地一家銀行工作,順利留在了濟南,而她的小屋也已裝扮一新。所以這個畢業(yè)季里的程云顯得相當從容,完全不必像她的同學們那樣,在離校期限到來之前,焦頭爛額地尋覓一個棲身之所。
除了令人艷羨的平穩(wěn)過渡,程云對父母的“超前眼光”大為佩服。“我們那邊消費觀念還是比較保守的,不流行異地購房,我又是女孩子,其實更沒必要給我買房。但當時考上了研,父母打算讓我留在濟南,說反正股市也不好,不如取出錢湊一湊買個房,半是給我住,半是投資。”
程云在讀研之前,父母都沒來過幾次濟南。為求穩(wěn)妥,他們把房子選在了市中區(qū)。“地段比較好,不會跌價,而且以后不管我在哪上班,過去都不會特別遠。”戶型則選擇了緊湊的小兩居,“考慮到家里條件,總價不能太高,而且兩個房間,爸媽來看我也方便。”
如今,程云的房子漲到了每平方米12000元,兩年時間便多了18萬元。“跟北京上??隙ㄊ菦]法比,在濟南這個收益相當可以了,快趕上我三年工資了呢。”雖不租房,程云也打聽過,自己房子附近的地段,同等裝修條件、設施齊全的一居室或者小兩居,租金在每月2200至2500元左右,“這些錢算是省下來了。”
程云將房子這一“優(yōu)勢”看得很淡,從不和同學提及自己的房子,對“影響奮斗”的說法也嗤之以鼻。“父母是想讓我的生活更有品質一些,壓力小一些。雖然買了房子給我,可我難道把它賣了花天酒地嗎?還是要好好工作好好努力,養(yǎng)活自己孝敬父母,這些哪是一套房子能給的?”
案例3
畢業(yè)兩年 有房六年
“虧得有個好表哥,拉著我早早買了”
本科、碩士都在京城高校就讀的馬贏,絕對算得上資深的“畢房族”。碩士畢業(yè)剛兩年的他,擁有自己的房子已經六年了。
2007年,馬贏在北京某銀行工作的表哥有了女朋友,天天琢磨著“買房事宜”。因為預算有限,表哥把目光放在了北五環(huán)外的立水橋區(qū)域。受表哥一家影響,馬贏的父母對給還在讀大三的兒子買套房也頗為動心。
“我父母是希望我留在北京的,但未來的事誰也說不好,留不下,房子不就白買了?而且北京這么大,以后在哪工作也不知道,上班太遠怎么辦?”馬贏回憶著父母當時的顧慮,“但我表哥成天在看房,對情況比較了解。他跟我父母說,北京房價肯定是漲,就算真的不住,幾年之后賣了也是賺。上班遠也沒關系,大不了租出去,在單位附近租房住,他很多同事都是這樣的。”
在熱心表哥的“帶領”下,馬贏的父母賣掉家里一套老房子,又拿出多年積蓄,以80萬元的總價在立水橋南地鐵站附近給兒子買了一套近百平方米的兩居室。表哥買在了馬贏的樓下,裝修的時候,他把弟弟的房子也一起簡單裝了裝,就這樣,大三的馬贏成了“有房一族”。
2009年,馬贏考上了研究生。2011年,他碩士畢業(yè)。四年里,他名下的這套房子悄無聲息上漲了100萬元。而據馬贏回憶,今年春天他“瞟”了一眼小區(qū)房產中介的櫥窗,類似的戶型已超過250萬元了。
“想買幾套買幾套的‘富二代’咱不討論,沒有任何普通百姓的賺錢方式能比得上房價增長的速度,這才是大家想盡早買房的根本原因。”馬贏從來沒有因為房子“自命不凡”過,他說得最多的就是“有個好表哥,拉著我早買了幾年,不然真是再也買不起了。”
“幫忙買房是嬌慣”、“因為有了房就不求上進”……在馬贏看來,各家情況不同,輿論大可不必對“畢房族”過多揣測和批判。“如果真因為一套房子就能影響成這樣,那即使不給他買房,估計他也上進不到哪兒去。”